「不節食飲食計畫」打破日常慣性,瘦身或減肥更容易..
你相信嗎?我們偶爾做點不一樣的事情,不僅能幫助減壓,而且也有益於減肥或瘦身!組識心理學家暨健康心理學家 班.佛萊徹(Ben Fletcher)的學生曾發現,相較於身材較為肥胖的人,身材苗條的人在行為與計畫上更為靈活,也較容易適應新狀況。因此,基於這種想法,佛萊徹與派恩研發了一種名為「不節食飲食計畫」(No Diet Diet)的飲食計畫…
其祕訣在於:如果有人想要減重,但卻缺乏紀律,或者說得好聽一點,「他的享樂主義常妨礙他達成減重的目標」,那麼不妨鼓勵他去做些不熟悉的事情,或是鼓勵他以不熟悉的方式去做他熟悉的事情。此舉不僅能夠促成瘦身,參與者也會樂在減重的過程中。
因為,進食過多,就如同其他惡習一樣,常會出現在生活的例行公事中。我們會把絕大多數的行為方式內化成自動導航模式,這些行為會由習慣與外在環境來驅動,而非由理性的決定來駕馭。諸如飯後就想吃些甜點、喝完咖啡就想抽根菸、看電視時就想配點洋芋片、工作時會習慣性地隨時檢查有沒有新的電子郵件……等,都是相關的例子,「做點不一樣的事」訓練計畫,就是旨在打破這些慣性模式。一個人若能行事稍有變化,就有希望逐漸做出越來越大的改變,像是最終能成功瘦身減重。
在一項研究中,佛萊徹與派恩實測比較他們的「不節食飲食計畫」與其他的減肥瘦身方法。參加「不節食飲食計畫」的人,會得到一些為他們量身訂做的建議。如果某人表示,自己從來無法安安靜靜地坐著,那麼給他的任務就是:今天就乖乖地坐十五分鐘,在過程中,不妨聽聽鳥鳴聲或是平和的音樂。反之,如果有人表示,自己平常在工作中都得一直坐著,那麼他必須試著在開會時起身發言,或是站著講電話。
至於對照組的參與者則完全沒有獲得任何建議,而且還能自行決定要不要節食。
此外,參與者還會定期收到以簡訊方式發送的激勵,例如:「記住,大改變始於小步驟!」「無論你的改變有多麼微不足道,別忘了今天也要做點不一樣的事!」
有些鼓勵則會寫得比較具體:「一個人在口渴時,會誤以為自己也餓了。」「我們常會出於習慣或無聊而吃東西。轉移注意力,做點別的事。去跑步、聊天、喝水、洗碗或開懷大笑吧!」但他們不會收到任何與減重有關的任何提示或鼓勵,像是「要吃得健康」、「別喝軟性飲料」或「每天至少運動三十分鐘」。
這些參與者只需更改一些根深柢固的行為方式,像是「提早一小時上床睡覺」,或是「一整天都別碰手機或看電視」。過了一個月後,相較於對照組,「做點不一樣的事」組成員的體重明顯減少更多。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們的瘦身減肥成績同樣持續領先。如果參與者的行為變得越靈活,體重就會下降得越多。
在這個不節食飲食計畫中,參加成員所改變的行為與飲食,和減肥瘦身完全無關!
「做點不一樣的事」組的成員,甚至根本未節食就瘦身減輕了體重。於是他們開始吃得更健康,還做了更多的運動,這原本就是他們的願望,只不過之前他們總是被自己的習慣打敗。此外,在戒菸與求職方面,「做點不一樣的事」計畫也能發揮類似的功效。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個人若能突破僵化的行為模式,他就會開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他會不再受自己的生活模式或他人的要求所擺布,而會意識到自己能再次掌控人生。如此一來,至關重要的「自我效能期望」也會跟著提升。於是行為改變了想法,最終人們會認識到:自己確實能夠適應新的環境,也能實現目標。
剩下的就自己去看書囉《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推薦給你。
《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博客來連結(79折)
《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蝦皮連結(7折)
(編取自 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一書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本文經 時報出版 授權刊載)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