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成了萬應公、萬應婆?老好人也會有突然被人怨的那一天..
你是大家口中的老好人嗎?他人的請求不可照單全收!你可曾有過突然被和你有老交情的人嫌惡,或莫名其妙得罪好友的經驗?
對方不知為何刻意疏遠你,讓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想不懂自己何時、在哪裡得罪了他,又苦無機會開口問明白,然後雙方的關係就越來越冷淡……或許,你忽然被討厭的原因,就只是因為你對人有求必應。
怎麼可能?這是什麼道理?還請聽我道來。
老好人!你是否成了萬應公、萬應婆?
筆者自知是個「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血性漢子,所以平常都會提醒自己「幫人不要太過頭」。這是從過去自身的慘痛經驗得到的血淚教訓。
以前的我,只要委託人開口要求幫忙,一概來者不拒,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只因為身為律師,幫委託人排難解紛乃職責所在,所以只要是自己能幫的,就必定在所不辭。
但是,就在我不自覺間成了客戶的「萬應公」以後,卻養成他們的依賴心,客戶認為「反正我不做,佐藤律師也會做」,然後我的工作量就急遽暴增。從外人的角度來看,這根本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合作關係。
然而,就算我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包辦客戶所有的身邊事,所以當我下次明白告知他們說我「辦不到」的時候,這些人就開始質疑我:
「為什麼不肯幫?」、「佐藤律師變了!」,甚至進而攻擊我的為人。
現在,你是否恍然大悟:原來當初之所以和某某人的關係莫名生變,就是這個緣故呀!如今回頭細想,那時正因為認為是「自己的親戚嘛」、「大家都是老交情了」,所以總是慷慨伸出援手。
諷刺的是,正因為是老朋友,才會出問題。
正因為是「老朋友」,所以才危險!
越是家人、朋友,越是關係親密、交情深厚,越容易看在長年老關係的分上,形成予取予求和過度付出的失衡關係。
親朋好友之間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大家認識這麼久了,你還會不懂我嗎?」,正是這樣的心態才會出問題。
筆者聽多了當事人訴苦說:「當了那麼久朋友,真虧我把他當知己呢,實在令我對人性幻滅!」因為是好友、熟人,所以什麼都好說,這樣的心態絕對犯了大忌。
之所以會誤入這個危險的陷阱,就是因為內心存有「這個人懂我,我們可以心意相通」的不實幻想。遇到當事人抱持這樣的認知行走社會,我必定提醒他們:「有這種念頭,簡直和賭徒無異。」
請容我重申一遍,我輩凡夫俗子並沒透視他人的超能力。一廂情願地對他人懷抱幻想,認為對方一定懂你、會如你所期待地回應你,簡直就像賭徒在孤注一擲,還自認為萬無一失。筆者認為,與其懷抱不實期待,還不如拿捏好雙方距離,大家一碼歸一碼、親兄弟明算帳,自然可以大幅降低人際關係上的摩擦衝突。
想要人緣好,一定得謹記保持適當距離。
因為感情糾紛而來找我的當事人,幾乎都是過分寵溺對方,反而讓自己成為被攻擊的受害者。職場糾紛也是如此。上司慣壞下屬,讓他們自行其是、毫不受控,最終導致上下關係交惡。
與人保持適當距離是有方法的,那就是:預先設定「援助額度」。
例如,對方提出十個請求,切不可照單全收,只答應七個、拒絕三個,以此維持關係的平衡。
不但如此,做好人~還要懂得分辨請求的輕重緩急,只接受真正要緊的請求,這樣就不致陷對方於致命的絕境。
熱心幫忙雖然可以為你贏得好人卡,與此同時卻也可能失去雙方應有的安全距離。面對他人的請託時,我們在出手與否之間,必須有所斟酌。保持平衡,你的人際關係才能健康長久。
(編取自 99%的糾紛都可以避免:王牌律師教你化解僵局、趨吉避凶的33個溝通法則 一書 /作者:佐藤大和 /本文經 時報出版 授權刊載)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