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誤會大了!「生氣」跟我們想得不一樣,常生氣的媽媽不是壞..

評分:1 vote, average: 5.00 out of 51 vote, average: 5.00 out of 51 vote, average: 5.00 out of 51 vote, average: 5.00 out of 51 vote, average: 5.00 out of 5 (5.00 星 / 1 人)


我常生孩子的氣,我是個壞媽媽!你當然可以生氣,生氣並沒有錯!「我剛剛又對孩子發脾氣了……我真的是個壞媽媽。」「兩歲的孩子開始不聽話,常讓我火大,該怎麼辦?是不是因為我這個媽媽人格不好?」

本來想生第二胎,又覺得自己沒資格當媽媽,還是算了!

上面這兩句話,是我在網路上連載「媽媽的發火指導課」文章時收到的部分留言。不只一個媽媽會在對孩子發完脾氣後懊悔,暗自落淚。媽媽們常會因為對孩子生氣而自責,把「壞媽媽」的標籤往自己身上貼,然後下定決心:「我明天絕對不要再生氣了。」

不過,到了隔天卻又被氣到爆炸,怒火並沒有因為決心而減少,對自己的責備也從來沒停過。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甚至嚴重到讓「白天生氣、晚上反省」變成了媽媽們的生活例行公事。

很多育兒書都說:「生氣會毀了孩子。」可能也因為這樣,當我跟媽媽學員們聊到「生氣」這件事情時,發現大家都對生氣有些誤解,其中最大的誤會就是:「不可以生氣」。雖然媽媽們嘴巴上都會說:「養小孩當然會有生氣的事啊!」、「孩子犯錯,本來就會生氣嘛!」卻又糾結地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不會生氣的溫暖媽媽」。

為什麼不能生氣呢?人真的有辦法不生氣嗎?我們都只是凡人,不像佛祖或耶穌一樣是聖人,「不生氣」是不是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在努力不生氣的過程中,我們又會失去什麼?

從不生氣的媽媽,是只會出現在育兒書上的夢幻媽媽。現實中的媽媽都會生氣,只是程度各有不同罷了。那我現在的脾氣到底有沒有問題呢?想知道的話,就來做個簡單的憤怒自我檢測吧!請試著回想過去六個月中自己的感受或是從旁人口中聽到的話,回答下列各個項目,最後再把「是」的項目分數相加即可。

1.不太能應變自己神經質發作的時候。 (1分)
2.生氣讓你不知所措又自責。 (2分)
3.有人說過你表達生氣的方式有問題。 (2分)
4.你曾經因為表達憤怒而導致家庭、職場、朋友或家族間的重要關係遇到瓶頸。 (3分)
5.曾經有很重視你的人強烈建議你尋求幫助以控制脾氣。 (3分)
6.你曾經因為表達憤怒的方式陷入嚴重問題。例如在職場上被記過警告、在街上鬧事被捕、觸犯法律、造成別人受傷、自殘,或面臨分居、離婚等狀況。 (4分)

合計:__分
《為你的生氣負責》(Taking charge of anger,Robert Nay著,SigmaPress,2015)

計算總分時,2分以下屬於平均值,大部分的人生氣都是這個程度,只要維持原樣就可以放心了。分數落在3到5分的人,未來要進一步改善,如果放著不管可能會損害人際關係,需要努力培養控制生氣情緒的能力。要是合計在6分以上,尤其是第6題的答案為「是」的人,當務之急就是要趕快改變,最好能立刻針對控制憤怒方面,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如果分數落在1到2分卻覺得:「我太常生氣了、我問題一大堆。」這樣就對自己過於嚴苛了,要多認定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也要寬容一點。相反地,如果3分以上卻認為:「這種程度的生氣每個人都會吧?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樣就太輕忽問題的嚴重性了。沒有解決的生氣情緒,是蠶食健康、損害人際關係的元兇。

當然我們不能單憑這些分數來區分是「好媽媽」還是「壞媽媽」,因為「好壞」跟個人價值有關,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也不同。有的媽媽認為用有機食材幫孩子準備健康的飯菜最有價值;有的媽媽則認為,就算孩子要吃過甜的垃圾食物,也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權才最有價值。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但情商不高的父母,和情商極高卻不重視孩子飲食、衣著的父母,兩者當中哪一種比較好呢?答案左右於個人判斷。生不生氣,也只是眾多判斷的標準之一。

覺得「生氣就是壞媽媽」,這個想法隱含了「生氣就是壞人」、甚至「生氣是壞情緒」的前提。舉例來說,我曾看到某位鄰居家的老奶奶,她孫女因為在幼稚園做的卡片被撕破了而鬧脾氣,老奶奶對她說:「生氣就是壞人喔!講話好聽一點。」還有一個媽媽聽到五歲的女兒大叫:「吼,煩耶!」頓時嚇一大跳,緊抓著女兒的手說:「不可以這樣說!這樣說的話,好事都會變成壞事喔!」生氣真的不好嗎?生氣和煩躁都必須被消滅嗎?不能發脾氣、也不能覺得生氣嗎?一直不生氣、不煩躁就真的是件好事嗎?

生氣,不分時代、地區、年齡、性別,是人普遍擁有的情緒之一。心理學家指出,人的主要情緒反應大致可分成五到十種。其中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將情緒反應分為八種(恐懼、憤怒、快樂、悲傷、信任、厭惡、期待、驚訝),在《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這部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動畫電影中,將五種代表性的情緒擬人化,出現了樂樂(Joy)、憂憂(Sadness)、怒怒(Anger)、厭厭(Disgust)和驚驚(Fear)這些角色。不管用哪種分類方式,都沒有漏掉「生氣」。人類悠久的歷史以來直到現在,「生氣」這情緒都沒有消失過,就是因為生氣情緒有它負責的正向功能。

生氣情緒的主要功能是自我保護!當人受到不當待遇、面對無理要求、想走的路被阻擋時,就會拉起「生氣」的警報。這是一種訊號,表示:「發生問題了,需要解決!」如果抱持「生氣很糟糕」的態度,就會讓人輕忽這些訊號,導致被不當對待時依然保持沉默、面對無理的要求也不敢拒絕,甚至停下原本所走的路而繞遠路。

「生氣情緒」就跟其他情緒一樣不該被消滅,我們反而應該像朋友一樣聽聽它想說些什麼。

當然,生氣的「情緒」和生氣時做的「行為」是兩回事。有些行為不管再怎麼生氣都不能做,例如咬人、捏人、打人等暴力舉動絕對不可取,而像是「都是因為你,我受不了了!」、「要是你敢那樣做,我絕對不會放過你的!」這些言語暴力,或是口不擇言的謾罵,也都是明顯的錯誤行為。固然要接受自己生氣的真正情緒,但也應該要把行動轉換到好的方面才對。

所有媽媽都會在自己的崗位上,運用自己的一切知識和經驗為孩子付出。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也是這樣的吧?不過有些媽媽卻給自己貼上標籤,說自己「沒資格當媽媽」,甚至說自己是「壞媽媽」,是不是對自己太苛刻了呢?

常生氣的媽媽不是壞,是太累。因為第一次帶小孩而緊張不安,面對永遠做不完的家事、要節省開支的經濟壓力,再加上跟老公之間時不時的摩擦,都會讓媽媽們心力交瘁,情緒調節能力也直接掉到谷底。常生氣的媽媽不是壞,是太忙。為了符合社會的標準和旁人的期待,逼著自己跟孩子不斷往前跑,根本無暇去感受自己情緒變化的細微癥結。

常生氣的媽媽不是壞,是有渴望。孩子想得到媽媽的關心時會大叫「媽媽好討厭!」;就像這樣,媽媽們渴望被愛、被認定卻無法將「我想被愛!」說出口,所以才會生氣。常生氣的媽媽不是壞,是太心痛。因為心太痛了,自己不想再看到,也不願被人看見,於是就一層一層地披上生氣的盔甲。在看似堅固的盔甲內,其實藏著媽媽們不想碰觸又痛徹心扉的長久創傷。

(編取自 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一書 /作者:金芝惠 /本文經 博客來 授權刊載)

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一書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5.00 星 / 1 人)
Loading...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點↖星號,評個分吧!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