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責備..[教養的初心]

評分:3 votes, average: 3.67 out of 53 votes, average: 3.67 out of 53 votes, average: 3.67 out of 53 votes, average: 3.67 out of 53 votes, average: 3.67 out of 5 (3.67 星 / 3 人)


「天哪!你怎麼這麼笨手笨腳!」我們常沒經大腦就對孩子說出這種話。或許太累,或許是神經繃得太緊,話太快從嘴邊溜出來,連我們自己都會感到驚訝..

文:桃樂絲.諾特,瑞秋.賀立斯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責備

孩子們就像海綿。無形中,他們吸收我們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隨時隨地都在模仿我們,不論我們是否正在教導他們。因此,如果我們對他們、別人或周遭的人事事予以批評,就等於在教他們譴責別人,甚至更糟的,是譴責他們自己。我們教他們聚焦在錯誤的事物上,而非欣賞正確的事物。

教養:年幼的孩子對語句的表達特別敏感,會把你的語氣放在心上..

批評有許多形式,語句、聲調、行為,或一個眼神都算。

我們都曉得要怎麼擺出譴責的臉色,或者在說話時使用批評的語氣。

然而年幼的孩子對語句的表達特別敏感,會把你的語氣放在心上。就像有時家長說「該出發了」,其實並沒有別的意思;但若是家長以魯莽、沒耐心的口吻說出這些話,卻意味著「你很壞,拖這麼久」。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能保證如何表達最有效,但同樣一句話兩種語氣,聽在孩子耳朵裡,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後者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壞小孩。

當然,我們難免會焦躁、憤怒,偶爾會批評別人,也會在孩子聽得到的範圍內,說出批評的話。不過,會經常性批評的父母又不一樣,這樣的父母會鍥而不捨地找出錯誤來批評一番。不論受批評的對象是誰,經常性的批評都會產生累積效應,是負面、不客觀的家庭教育。身為父母,我們有權選擇過鼓勵、讚美而非批評和譴責的家庭生活!

■案例1:天哪!你怎麼這麼笨手笨腳!

✔改以思考「這是怎麼發生的」,讓自己也讓孩子還原錯誤始末

六歲大的阿比站在桌子旁,玩弄他從裝滿水的塑膠花瓶裡拿出來的花。突然,花瓶倒了,水流了出來,花朵、葉片灑得到處都是。他全身濕透的站在這灘水中嚎啕大哭。媽媽聽到哭聲立刻趕來。

「喔,天哪!你怎麼這麼笨手笨腳!」她氣急敗壞的說。

我們常沒經大腦就對孩子說出這種話。或許太累,或許是神經繃得太緊,話太快從嘴邊溜出來,連我們自己都會感到驚訝。不過我們還來得及挽回,我們可以不再繼續小題大作下去,可以在真正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價值觀之前就此打住。

假設阿比的媽媽能冷靜的停下來,對自己的怒吼道歉,這件事就可以有較好的結局:阿比可能會對這整件事感到糟透了,但不會覺得他自己糟透了。但如果阿比的媽媽繼續責備,阿比會以為自己真的很低能,手腳真的很遲鈍。

每個人都有許多煩惱,即使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孩子好,卻總是做不到,因為我們將大半時間,花在努力地了解與掌控自己的情緒上。

這兒有個方法,你不妨試試。

✔「這是怎麼發生的?」這樣想,能引導你注意事件本身,而非孩子。以鼓勵方式,讓孩子描述這一連串的事件,你們就能一起釐清事情原委,說不定下回再有這種事發生,你能採取更好的方式。這不僅可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完美感,還為他開了一扇學習之窗。


■案例2:「我想玩麵團」「可以用廚房的刀子嗎?」

✔給孩子選擇權、發言權,具體指引能協助孩子成為能幹的人

若我們能在事前花一些時間預演、模擬,並訂下規則,就能避免意外發生。這是因為孩子都希望能討父母歡心,若我們能一開始就說清楚要求,孩子會比較知道該怎麼做。

教養:給孩子選擇權、發言權,具體指引能協助孩子成為能幹的人..

✔孩子需要實際的指引,做為他們行為的依據。所以我們的建議必須具體,並且適合孩子的年齡層。

一個下雨天,四歲的賓跟媽媽說他要和朋友玩麵糰,捏牧場上的動物。媽媽正在清算帳單,本來想要隨口答應,讓他們自己去玩,但她沒有這麼做。她站起身找出舊浴簾,鋪在地板上,對孩子們說:「坐在這兒玩,玩完比較好清理。在你們的牧場上,就可以有許多動物了。」

當孩子把一大糰生麵糰壓上塑膠模型時,賓問媽媽:「我可以用廚房的刀子嗎?」

「不行,刀子不是拿來玩的。改用切餅乾的切刀,如何?」媽媽回答。

「好吧!加上幾根木湯匙?」賓追問。

「可以,」媽媽一面回答,一面去廚房找餅乾切刀,「記住!你們最後要負責收拾乾淨。」

事前幾分鐘費事的詢問與安排,雖然中斷了賓的媽媽正在忙碌的事,卻能避免她在事後發現孩子把地毯搞得髒兮兮時,還得努力克制自己不要責罵孩子;同時這也讓賓有機會和媽媽討論是否能使用廚房的器具。雖然這些溝通都要花時間,但是讓孩子有選擇權,並讓他練習做決定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擁有發言權,能幫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成為一個能幹的人。

關於批評與責備,父母可以做的10件事
(1)事先約法三章,孩子有行為依據,就會減少做錯事的機會。
(2)我們常不小心脫口而出批評孩子的話,發現時,馬上為自己的怒吼道歉,孩子可能會對這做錯事感到糟透了,但不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糟。
(3)當孩子做錯事時,先不責備,改問孩子:「這是怎麼發生的?」注意事件本身,而非孩子。
(4)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讓孩子知道,雖然他做錯事,但他這個人並沒有錯。
(5)在孩子犯錯時,給予明確的指示,能讓孩子知道「作為」與「後果」間的關聯,並了解要怎麼做才能彌補錯誤,才更容易記取教訓。
(6)小心!不耐煩的語氣,孩子會以為你在責備他。同樣一句話兩種語氣,聽在孩子耳裡,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7)我們常用批評的語氣,希望孩子達到大人們的要求,鼓勵他做得更好。但是,孩子是不會把批評當成鼓勵的,防禦心理往往大於合作態度。
(8)習慣性的嘮叨和抱怨也是一種不自覺的批評。不要強調「別忘記……」,而是強調「記得做……」。
(9)小爭執時就試著和孩子一起解決,建立信任,等孩子成為青少年後遇到更大的選擇題,才更能彼此協調。
(10)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父母、公婆……孩子在觀察父母言行的同時,也正在學著如何看待人際關係,以及如何與所愛的人相處。

19句神奇的魔法教養格言,教孩子學會最重要的美好品格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責難。
✘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爭鬥。
✘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憂慮。
✘在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自憐。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膽怯。
✘在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妒忌。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自責。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自信。
✔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耐心。
✔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感謝。
✔在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愛人。
✔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愛自己。
✔在關注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設立目標。
✔在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慷慨。
✔在誠信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真誠。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正義。
✔在善意與體貼中長大的孩子,學會尊重。
✔在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信任。
✔在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學會這個世界有多美好。

(編取自 教養的初心:流傳60年的經典育兒小詩,日本暢銷150萬冊的家庭教育聖經 一書 /野人出版社 /本文由 博客來 授權刊載0929)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3.67 星 / 3 人)
Loading...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點↖星號,評個分吧!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