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被別人否定,害怕被嘲弄,拒絕?[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
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
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
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
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文: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哲學家:當然,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包括生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這個家庭等等,這都不是自己選的,可是這些東西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你可能會覺得不滿,有時看著別人,心中甚至會想:「如果也能生在那種環境就好了。」
可是事情不能在這裡結束。問題不在過去,而在現在,就在「這裡」。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年輕人:什麼?
哲學家:你說自己是不幸的、希望立刻就能改變,甚至祈求可以重生變成其他人,可是到最後還是無法改變。為什麼?那是因為你自己不斷決定不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不不不,這完全說不通嘛!我想改變,而且是發自內心、毫無虛假的。我怎麼可能下決心不要改變?!
哲學家:大概是因為對你而言,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
如果繼續保持「現在的我」,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這些大概都可以靠經驗推測出來。簡單來說,就像開一輛很習慣、很順手的老車,就算偶爾有點小狀況,也都在意料之中,可以輕鬆處理。
另一方面,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既不知這個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也不知道怎麼對付眼前發生的事。未來變得難以預料、生活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反而更痛苦、更不幸。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哲學家:比如你剛剛說:「如果可以成為像Y那樣的人,就能變得幸福。」像這樣,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話……」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變。為什麼?因為你會把「如果可以成為像Y那樣的人」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年輕人: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哲學家:我有一位年輕的朋友,他夢想成為小說家,卻一直沒有寫出什麼作品。他的說法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寫小說,結果當然沒有寫出東西來,更別說參加什麼文學獎甄選了。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他只是藉著不參加甄選,保留一點「只要我願意,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他不想被人批評,更不想面對自己那麼糟糕的作品萬一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只要時間夠的話,我也可以」「只要環境許可,我也能寫」或是「我真的有才華」的各種可能性之中。再過個五年、十年,他應該就會開始找別的理由,像是「我已經老了」或「我有家庭要顧」之類的藉口吧。
去參加甄選,就算落選也沒關係,說不定還會因此得到更多成長,或是了解到自己應該換條跑道。總之,不管怎樣,都能往前邁進。剛剛所說的改變生活型態就是這麼回事。如果不參加甄選、不接受挑戰,就哪裡也去不了。
✔為什麼討厭自己?
年輕人:我承認我討厭自己。無論如何都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怎麼也找不到喜歡的理由。不過我當然還是希望可以變得喜歡自己。
老師您什麼都用「目的」來解釋,那麼到底我有什麼目的,還是為了得到什麼利益,才會這麼討厭自己?討厭自己應該得不到任何好處吧?
哲學家:原來如此。你覺得自己沒有優點,只有一堆缺點。先不管事實如何,至少你有這種感覺,也就是對自己的評價非常低。問題是,你為什麼會有這種自卑的感覺?為什麼這麼看不起自己?
年輕人:事實就是我沒有優點呀。
哲學家:不是的。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己」。為了達成不喜歡自己的目的,才會不看自己的優點,只注意缺點。請你要先了解這部分。
年輕人:下決心不要喜歡我自己?
哲學家:嗯。不要喜歡自己,對你而言就是一種「善」。
哲學家:你說現在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怎麼也找不到喜歡自己的理由。接著,你不是又說「像我這種彆扭難搞的人,根本沒人想理我吧」?
你懂了嗎?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己?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
年輕人:怎麼說?
哲學家:你擔心被別人否定,害怕被別人嘲弄、拒絕,怕自己的心受到重傷。所以你認為,與其要陷入那種劣勢中,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和別人有瓜葛。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
年輕人:……
哲學家:那麼,要怎麼達到這個目的呢?答案很簡單。只要找出自己的缺點、討厭自己、變成一個不跟其他人建立關係的人就行了。像這樣,把自己變得性格孤僻、不和任何人有關連,即使被別人拒絕時,也可以當成很充分的藉口。例如:我就是因為有這些缺點才會被拒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一定也會大受歡迎。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哲學家:不想被別人討厭是人類極其自然的欲望與衝動。近代哲學的巨人──康德稱這樣的欲望為「傾向性」。
年輕人:傾向性?
哲學家:是的。就是本能的、衝動的欲望。如果說,順著這種傾向性,也就是順著欲望或衝動過日子、像顆從坡道上滾落的石頭一樣,就是「自由」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那樣的生活方式頂多只是欲望和衝動的奴隸罷了。真正的自由其實是將滾落的自己由下往上推的態度。
年輕人:由下往上推?
哲學家:石頭本身是沒有力量的。一旦由坡道上開始滾落,就會因為重力或慣性的作用不斷滾動。但我們不是石頭,是可以和傾向性對抗的;我們可以讓滾落的自己停下腳步,順著坡道往上爬。
認同的需求或許算是一種天生的欲望吧。那麼,難道我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最後變成的這顆球體真的可以算上是「真正的自己」嗎?這是不可能的。
年輕人:您是說,抵抗本能和衝動就是自由嗎?
哲學家:如同我一再提到的,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我們希望由人際關係中解放、尋求自由。但是要在宇宙中自己一個人獨自生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思考到這裡,對於「所謂的自由是什麼?」可以說已經有了結論。
年輕人:是什麼?
哲學家:換句話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年輕人:您、您說什麼?!
哲學家:就是有人討厭你。那正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年輕人:這、這個,可是……
哲學家:被討厭的確很難過。可以的話,還是希望不被任何人討厭,可以滿足認同的需求。可是為了不讓所有人討厭而汲汲營營的生活,不只非常不自由,同時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想要行使自由,就要付出一些代價。而為了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年輕人:錯了!這絕對是錯的!那才不是自由!那是慫恿大家「變成壞人」的惡魔思想!
哲學家:相信你一直以來所認為的自由就是「從組織中解放」吧。例如由家庭、學校、公司或國家等等組織跳脫出來就是自由。可是就算你由組織跳脫出來,還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年輕人:……老師,您是要我「惹人討厭」嗎?
哲學家:我是要你別害怕被人討厭。
(編取自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一書/究竟出版社 /本文由 博客來 授權)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