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老師: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管愈多,孩子反彈愈大?

評分:3 votes, average: 4.67 out of 53 votes, average: 4.67 out of 53 votes, average: 4.67 out of 53 votes, average: 4.67 out of 53 votes, average: 4.67 out of 5 (4.67 星 / 3 人)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父母不能管太多,因為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所以..

文:洪蘭

✔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
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
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

洪蘭:孩子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三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八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一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一九九五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

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

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放手讓孩子追尋真正的興趣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四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

✔管愈多,反彈愈大

父母不能管太多,因為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
但訓練孩子獨立不是萬事由他去,因為學習需要紀律。

洪蘭:有意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父母,一開始應讓孩子選他喜歡的書..

有天演講完後,一群媽媽圍上來。一位媽媽說,她為了鼓勵孩子閱讀,特別在新居規劃一間閱讀室,裡面有沙發、音響、不傷眼的日光燈,但孩子還是不喜歡看書。我問她給孩子看些什麼書,她報出一長串的世界名著。這就難怪了,不喜歡,怎麼肯看呢?

有意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父母,一開始應讓孩子選他喜歡的書,不必急著要他讀世界名著;一旦他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後,他有一輩子時間可以慢慢的看。父母也不必花大錢買沙發,看書什麼姿勢都沒關係,站著、坐著、躺著,趴著都可以看。閱讀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事,不要讓孩子以為只有在教室或書房中才能閱讀。

另一位媽媽則說她孩子很愛看書,但不愛做功課。每天回家敷衍了事,把功課趕快做完,就去看喜歡的書,她也很煩惱。其實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總得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我父親常說:「先做你必須做的事,你會發現,突然之間,你有時間去做你喜歡做的事了。」在二十一世紀,知識已不分課內、課外,只分有用、沒用。背景知識愈廣,讀課本愈輕鬆,與其硬性規定未做完功課不准看課外書,不如把時間支配權交給孩子。

✔建立紀律,讓孩子學習獨立

有時候父母管得愈多,孩子反彈愈大、學習效果愈差。如果什麼都替他規劃好,孩子失去了自主權,反而會認為「這是你的事,不關他的事」。我們常看到,在後頭一直催的母親,她的孩子走路反而慢吞吞;一直提醒孩子帶東西的母親,她的孩子反而忘東忘西。還不如告訴孩子,從放學回家到就寢前,這段時間都是他的,只要把功課做完,時間由他自己分配:功課做得快,多一點時間玩;做得慢,少一點時間玩。媽媽信任了他,他不可以讓媽媽失望。你會發現,孩子常因為你信任、尊重他,而更加自重自愛。

父母不能管太多,因為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但訓練孩子獨立不是萬事由他去,美其名曰「自由發展」。我曾見一個七歲大的女孩,一個不高興,甩她母親的門。我大吃一驚,問怎麼可以容忍孩子如此不禮貌?母親無奈的說,她是按照英國夏山學校的方式在教孩子,讓孩子身心自由發展,結果變成這樣。這根本錯了,自由發展不是任性發展,更不能一言九「頂」:母親說一句話,孩子頂九句話。紀律非常重要,孩子需要從小學會尊重他人;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學習的,因為學習需要紀律。

一場演講下來,發現父母的問題還真多,但綜合起來,都跟管教有關。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種樹不難,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樹種好了,就不必天天把樹挖起來看有沒有活。教養孩子也一樣,家中規矩定好了,就不必天天問他過得好不好,持之有恆,孩子自然成長。


洪蘭

福建省同安縣人,1969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

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教授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近四十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城鄉及離島近千所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延伸閱讀:
教養: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憂慮!父母可以做的10件事..
教養: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責備..[教養的初心]
洪蘭:不懲罰孩子,只獎勵對的行為..好習慣是終身受用的!

(編取自 請問洪蘭老師 一書 /親子天下 /本文由 博客來 授權刊載0827)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4.67 星 / 3 人)
Loading...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點↖星號,評個分吧!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