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別人評價,很難看見自己價值《用對情緒,可以幫自己療傷》
為什麼我們常常不重視自己呢?我想原因之一便在於——我們非常在意「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吧..
像是不想被他人認為自己「缺乏同情心」「不夠忍耐」等等……,其實很多人都十分在意他人的評價。
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從小的教育就是會讓多數人在意他人評價。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直接得到「缺乏同情心」、「不夠忍耐」等評語;或心想「做那種事,別人會怎麼想」等情況,讓人意識到「外來評價」。
當然多半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善意,只不過無論其意圖為何,就結果而言,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容易沒有意識到自身是「感受的主體」,而往往認為自己是「被評價的對象」。
「過度努力」當然與這件事有關。因為「再怎麼努力都覺得不夠的內心」就是身為「被評價對象」會出現的感受。
若將自己當成感受的主體,你就能夠體會努力的快樂與成就感,因此會自然覺得「我已經十分努力」,而不會壓迫自己。
有很多人是在「由他人指出不足之處」的方式之下被教育出來的。這樣子的成長背景,很可能會造成「除非指出不足之處,否則人就無法成長」的迷思。
然而實際上,藉由指出「不足之處」所能得到的結果,就只有「過度努力」罷了。若想真正自在地發揮出自己的力量,那種做法是行不通的。
「稱讚式教育」的做法最近雖然也獲得不少肯定,但是根據「稱讚方法」的不同,有時也會導致「過度努力」。當你稱讚對方時,將對方看成「被評價對象」,就容易得出使人「過度努力」的結果。
比方說,因為獲得「好成果」而受到稱讚,就往往會讓人覺得「為了下次也能獲得稱讚,必須更加努力」、「絕對不能馬虎」等等。
然而,這其實並不是在稱讚當事人,只不過是對於「獲得好的成果」給予評價罷了。
同樣是稱讚,如果是說:「你很努力喔!因為這麼努力了,獲得好成績一定很開心吧!」這種稱讚方式,由於會讓人明白結果只不過是次要的,最重要是自己的努力受到尊重,因此受稱讚者會認為:「不管結果如何,別人有看到我的努力,這樣就已經很足夠了。」
這種方法能讓「感受的主體」有所成長,並接著形塑被稱讚者身為人的核心主軸。
如果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只是「由身旁的人指出不足之處」。這種人就會將判斷的基準放在「周遭眼光」而非「自身感受」上。
即便從自己的角度來看覺得足夠,但相較於此,這些人更會優先考量:「從周遭人的角度來看,有『不足』的地方嗎?」
因此,當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比起「如果接受那樣的事,自己會變得疲憊不堪」的直覺;他們更在意別人的評價,反而擔心:「如果就這樣拒絕他,會不會被認為很冷漠?」、「如果就這樣拒絕他,會不會被當成是沒用的人?」等等事情。而這種想法,也會導致「過度努力」,使得內心疲憊不堪。
POINT 別理會周遭人的眼光,用自己的觀點看待事物吧。
(編取自 用對情緒,可以幫自己療傷:做再好總會有人不爽你!你並非不夠好,而是對自己不夠好 一書 /作者:水島廣子 /由 方言文化 提供)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