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即使你只有十分鐘,那麼就從一個抽屜甚至自己的錢包、化妝包開始進行「斷捨離」吧,你的人生將從此茅塞頓開…
文:山下英子
到底什麼是「斷捨離」?為什麼具有這麼神奇的力量?其實「斷捨離」很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以及「讓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只要不符合這個標準的物品就請淘汰或送人。
許多人的住家或辦公室裡東西堆積如山,處在這種環境中,人的能量和運勢都會受影響。但有心想要整理,卻又往往不知從何著手,更別提在整理的過程中,常常會覺得「捨不得」、「太浪費」、「好可惜」,這些問題「斷捨離」都將為你一一破除。
「斷捨離」並不是主張簡樸或清貧的生活,而是藉由對物品進行「減法」來為自己的生活加分。在每個當下都只使用最少量,但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如此一來,不僅周圍的環境變得清爽,連帶也會改善我們的心靈層面,更奇妙的是「斷捨離」是個自動機制,只要一旦開始行動,這個過程就會不斷循環,從外在到內在,讓你整個人煥然一新!
一言以蔽之,斷捨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總而言之,就是經由整理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為此,各位要採取的行動就是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捨去多餘的廢物
而不斷重複「斷」和「捨」到最後,得到的狀態就是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捨離和單純的打掃、整理不一樣,不須以「好可惜喔」、「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思考重點,而要自問「這個物品適合自己嗎」,也就是說,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斷捨離就是利用「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主軸,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
不是「這個物品經常使用」→「留下來」,而是「我要用」→「必要」的思考模式。主詞永遠都是自己,時間軸則永遠都是「現在」。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物品就儘管放手,只選擇需要的物品。這個動作會讓各位從「看得見的世界」走進「看不見的世界」,最後就能夠深入了解自己了。這麼一來,連心靈都會完全輕鬆起來,能夠肯定最初原本的自己。
到今天為止,我持續以「斷捨離」為主題舉辦了將近八年的講座,在這段期間,我不知道看過多少聽講者的人生出現了加速度變化。雖然只是一古腦兒地把物品丟掉,但是斷捨離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會帶來「行動變貌」。有時候,甚至還會讓人生出現急轉彎,換工作、辭職、遷居、搬家、結婚、離婚、再婚……,就像是打開了蓋子,將不知不覺之間封閉在其中的力量釋放出來,也像是製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重新回歸原本人生態度的契機。點燃當事人的人生導火線,活出熾熱的生命力,說起來跟扣板機很類似,這就是斷捨離有趣的地方。
我是在大約二十年左右前和「斷捨離」相遇的。當我前往高野山的寺廟寄宿時,我看見修行僧侶們對於必需品珍惜使用的態度,並將各個角落都清掃得乾乾淨淨,營造出令人神清氣爽的日常空間,那是一種與飯店不同感覺的清爽舒適。當時,雜誌和電視上正好吹起了「收納術」風潮,非得將堆到滿出來的東西詳細地分類、整理、收納,就沒辦法進行整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可說是連續不斷的「加法」,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走上街,四處都充斥著物品。然而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我們是不是連「讓自己混亂的物品」都扛上肩頭了呢?
近距離觀察高野山的生活,讓我察覺將加法生活轉換為減法生活的重要性,而最後引出的結果,就是我過去在瑜伽道場習得的「斷行」、「捨行」、「離行」,這是為了斬斷欲望,離開執著的修行哲學。能不能將焦點放在物品和人類的關係,進而展開行動呢?這麼思考之後,我得到的就是「斷捨離」。到了現在,原本很不擅長整理東西的我,卻可以開設斷捨離這種減法解決法的講座指導別人,人生真的很不可思議。
我們的生活,是由日常生活中平凡無奇的家事構築而成,因此,要讓生活擁有「清爽的環境=神聖的空間」,是不是從平常開始,就必須反覆進行維持呢?用不著閉上眼睛,也不用打坐,面對物品就是面對自己,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並非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為心靈帶來了變化,只要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換句話說,斷捨離就是「動禪」。
那麼具體來說,「斷捨離」是什麼樣的過程呢?與其說是過程,其實只要了解思考模式,就會開始「察覺」,接下來的程序就會自己啟動,試過的人都會無可自拔地持續斷捨離。很多人對「整理」這種代表義務的字眼感到很有壓力,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然而他們卻說「斷捨離就沒問題!」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這是將被埋沒的自己挖掘出來的工作。
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斷捨離,這樣一來他們的人生也能變得輕鬆舒適。還有,我也希望能讓這個充滿物品的社會中,只有最低限度的必要物品出現在必要的場合,說穿了,就是促進生活的循環和代謝!
斷捨離會很奇妙地成為習慣,能夠讓人了解自我,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加速良好的變化!現在就讓我們來 斷捨離吧!
✔「斷捨離」是「不整理的整理法」
先讓我來說明一下斷捨離的定義。因為只要了解這個機制,就能激起鬥志,所以非常重要。舉例來說,當有人要我們「把房間弄乾淨」時,我們會從什麼地方開始下手呢?要把房間弄乾淨,大家應該會想到「收拾」、「整理、整頓」、「打掃(清掃、擦拭、打亮)」等等。可是,「收拾」和「整理、整頓」有什麼不一樣呢?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
在斷捨離,我們極為重視「收拾」,因此要給它一個明確的定義。
「收拾」 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篩選時的關係軸是「自己和物品的關係」,以及「現在」這個時間軸。也就是說,試問這個物品和自己現在的關係是否還存在,進而選擇。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漫不經心地「整理」,但若是關係軸和時間軸不到位,就算進行整理也沒辦法區別必要物品和廢物。有些別人送的東西,明明不喜歡卻又捨不得丟;有些則是覺得「總有一天會用到」而留著,卻又很難用到;還有一些即使知道和垃圾沒兩樣,還是放著不管……。
這些物品的軸心,已經偏差到「物品和別人」,以及「未知的將來」、「一去不復返的過往」了。其實大體上來說,利用斷捨離處理的大部分情況,都是基於這種概念來整理收拾。總而言之就是丟掉=「捨」。把物品裝進垃圾袋塞進儲藏室,並不叫做整理,只不過是把物品放到看不見的地方罷了,只能算是移動。斷捨離的重點,就是將物品趕出屋外。如果貫徹「捨」這個動作,就會出現只有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最必要、最適合,仍舊有存在價值的物品,才會被留在這個空間裡。
而時間就是「現在」,因此這些具有存在價值的物品會經常更新=新陳代謝。只要認真整理收拾,自然也能樂於更換物品,原因在於您已經清楚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少多餘的東西,最後只想留下真正喜歡、必要的東西,這就是「斷」的狀態。所謂斷捨離的定義,就是在實行這個「斷」和「捨」之後,進而放開對物品的執著,處於輕鬆自在的狀態(=離)。
為什麼是「不整理的整理法」?
進行斷捨離之後,所謂的「整理房間」就變得不再需要了,因為您已經不會胡亂堆積物品,也會經常更換必要的物品。而且,本來「整理」這個字就伴隨著某種義務感,可以的話根本就「不想去做」。斷捨離可以讓您擺脫這個問題,執行起來也不會讓人感覺討厭、麻煩。只擁有真正的必需品,這樣的狀態令人神清氣爽、心情舒適愉快,日後僅需要維持這種狀態即可,而您也會不自覺地想這麼做。因此,體驗過的人都不會再說「整理」了,大家說的都是「斷捨離」。原本是討厭的事情、義務,然而經過斷捨離之後,這個觀念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所以這或許也可說成「不需要整理的整理法」。非整理不可的物品,就某種意義來說算是我們的敵人,畢竟它的存在讓我們煩惱。只要除去這些物品,讓住家環境只存在適合我們的物品,這樣一來房間裡的東西全會成為自己的力量,最後,自然可以長保清爽的心情。
延伸閱讀:
重拾簡單的力量 : 節制可獲得安定的心,從這九項能立即實現!
試著這麼做!簡單,改變的不只是生活,還有我們的心靈…
禪就是簡單過生活:把該做的做好,做過以後就放下吧!
(編取自 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一書 /平安文化 /本文由 博客來 授權刊載0805)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我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