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不是「我應該…」而是「我想要…」
「應該……」讓人莫名憤怒,因為當時我非常篤定,我應該減肥、應該存更多的錢、應該成為更謙虛的人(我承認自己到現在還在減肥),「應該」這個概念沒什麼用處,世界上不需要有「應該」這件事。
如果要舉出在諮商療程中最常出現的主題、詞句或對白,那就是「其實我應該……」這話讓我想起一個朋友,他為了追求成長,放棄了一個有極大幫助的研討會(而且已經付了一大筆學費)。之後他說,「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
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不說「我應該…」,要說「我想要…」!](https://hela.tw/wp-content/plugins/jetpack/modules/lazy-images/images/1x1.trans.gif)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人體會到各種的不安全感,例如良心不安或承受壓力,「你應該」、「我應該」,是別人對我們的需求(或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我們無法滿足,或是「覺得」無法滿足。
邊界能有所幫助嗎?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注意,如果是在爭論法律或者道德觀念,那就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最好全盤接受!因為道德和法律是最不「應該」忘記的根本責任。)
意識到邊界概念之後,「應該」就會變成一種願望,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無法認清這點,日子就會很難過,而且永遠感到良心不安。
如果你自己認為應該怎樣,其實不是「應該」,而是你「想要」這樣。
你可以說「我想要」或「這樣不是很好嗎」,但千萬別呢喃著說「我應該」這三個字。如果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如果不想,就放下吧。
體會一下,告訴自己「我想要」、而不是「我應該」時,有什麼差別。透過這種方式,就能以截然不同的直率角度,面對自己的想法。「應該」和「想要」兩種狀況下感受的差別程度,決定了自己的滿意程度(下圖)。
![](https://hela.tw/wp-content/plugins/jetpack/modules/lazy-images/images/1x1.trans.gif)
以戒菸為例。你是真的想要戒菸,還是認為自己應該戒。
應該你想要菸?是覺得應該讓自己更健康嗎?或是你身邊的人和醫生都建議這樣?還是你真的想要戒菸?
有「我應該」的想法,就是在找藉口;更正成「我想要」,才會設法去達成。
為什麼這個措辭上的小差別會這麼重要?請繼續往下讀。
![應該和想要的差別在?](https://hela.tw/wp-content/plugins/jetpack/modules/lazy-images/images/1x1.trans.gif)
噢,不! 我在自言自語!
你自言自語的時候,表示你失去理智嗎?想一想某個觀點的形成過程:和自己對話、爭論、衡量;先提出正方觀點,再提出反方觀點,最後兩個都否決,然後又想到另一個觀點。你做決定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內心很掙扎?多數人都不太敢承認,因為好像瘋子一樣。
事實上,如果事情不對勁的時候內心沒有自言自語,那才是真的瘋了。心裡自言自語稱為「沉默語言」或「內在語言」,是跟自己溝通的方式。自言自語很正常,也是自己的結論或觀點的基礎。請務必掌握接收到的外部資訊、自己的想法和自言自語的方式,因為這會決定你的行為和言語,最終也將定義你的感受。
刻意引導自己的思路,就能確保自己的言行舉止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比較不會冒犯到別人、或陷入不愉快的情況。
重點不是說話之前要三思,而是說話之前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想法。
(編取自 重設你的人際邊界 一書 /作者:喬治‧戴特 /本文經 大是文化 授權刊載)
訂閱新文章▸ 如何加入 賀啦!哇哉(小書摘) telegram 頻道?
1.先安裝 Telegram → 2.中文化 → 3.加入頻道/群組
第1步:請先使用「手機」安裝 Telegram:
Android | iOS | 電腦版 | 中文網頁版(免安裝)
第2步 點選連結可將 Telegram 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第3步 手機端點選連結加入【賀啦!哇哉 (小書摘)】
https://t.me/helatw
我有話想說